1975年5月出生的金玲是宜秀區螺山村第一書記、駐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。都說扶貧工作隊隊長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羊,當村民們說起這個“弱女子”時總會由衷地為她豎起大拇指,有想法、有辦法、有真情是群眾們對她的評價。
螺山村是宜秀區貧困村之一,曾被稱之為難度最大、問題最多的貧困村。如今的螺山村,一條條平坦的硬化道路、一盞盞整齊劃一的太陽能路燈、一塊塊綠意盎然的蔬菜基地,與青山綠水、農戶住宅相映成輝,一副美麗鄉村的和諧畫面出現在人們眼前。為了這些改變,金玲付出不少。
貧困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
螺山村893戶農戶3076人,其中貧困戶85戶219人,農民人均純收入1.3萬元。金玲任職后第一件事就是進村入戶、摸清底數,尤其對85戶扶貧戶家庭情況、致貧原因和想法需求進行了詳細走訪,掌握了第一手資料。她多次組織召開村“兩委”擴大會議研究制定了脫貧攻堅三年幫扶工作規劃,同時對85戶貧困戶逐一制定了“個性化”幫扶措施,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計劃,扎實推進每項扶貧政策措施。自2015年8月駐村,她走訪了所有貧困戶,光走訪記錄就寫了10多本,詳細記錄了貧困戶的家庭生活狀況、致貧原因、訴求愿望和全村基本情況、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。
2016年脫貧戶80多歲的方蓮友,年初同兒子張文滿一起去大連生活,因病在大連去世,老人家是名黨員,她兒子將消息告訴金玲時吞吞吐吐,金玲追問得知他著急回家辦喪事,放下電話她就與村兩委商討,決定由村里出面與公墓聯系,幫助張文滿解決了問題。
2017年5月16日,金玲入戶走訪得知貧困戶朱一開的老伴方翠蘭患白內障快失明了,生活無法自理,兒女在外工作,無法帶她就醫。她馬上讓朱一開做好準備,次日清晨6點沒到,她開車到朱家,送老人趕到安慶的醫院時還不到8點,忙著排隊掛號找醫生,等手續辦好,她又急匆匆趕到村里召開扶貧攻堅周例會。
金玲多次到貧困戶家幫助整理整潔家庭衛生、燒飯,還騎車接送不會騎車的貧困戶買食用油等等……
幫助貧困戶解決產品銷售難的問題
金玲聯系親友幫助銷售貧困戶養殖的畜禽產品,一方面她挨家挨戶收畜禽產品,并用自己的車帶到安慶城區賣給親友和酒店、敬老院和企業等,先后幫貧困戶劉克玉、董金貴、劉春生等銷售家禽近千只;另一方面她請有關單位和親友到螺山村走訪慰問貧困戶,扶貧濟困,幫助貧困戶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,臨走時還購買一些貧困戶的農副產品。對于金玲來說,幫扶困難群眾都是她應該做的。
當地群眾說,一年365天,金玲每年在村工作至少300天,村部的辦公室也是金玲的簡易宿舍,里面除了辦公桌椅,文件柜背后的一張床就是她休息的地方。“來到螺山村,回家就成了奢望,正常每周能回去一趟就非常不錯了。”金玲說。2016年防汛期間,她作為駐村工作隊隊長、第一書記,一方面沖在防汛一線,另一方面積極組織轉移受災貧困群眾,做好安撫工作,與群眾吃住在一起。因為忙著防汛,她把母親的生日忘了,因為扶貧,她無法照料女兒的生活……
把發展產業作為精準幫扶的根本途徑
“沒有產業支撐的扶貧是不長久、也是不穩定的。”說起該村的特色種植養殖業,金玲如數家珍。她說,螺山村抓住惠農支農政策和產業扶貧的契機,通過政策激勵、資金扶持,積極培養龍頭企業和中介服務組織,發展特色農業,如今螺山村涌現了一批帶動力強、輻射面廣的合作社,一批特色產業初現規模。通過實施“稻漁綜合種養”、“稻蝦連作”、“特色池塘養殖”等產業扶貧項目,集成創新了“龍頭企業+基地+專業合作社+貧困戶”產業扶貧的新模式,走出一條“種養植大戶+貧困戶”、“幫扶干部+貧困戶”幫扶致富的新路子。產業項目總投資1006.1萬元,其中:“稻漁綜合種養”325.1萬元,“特色池塘養殖”681萬元。項目帶動農戶514戶土地入股(其中貧困戶48戶),85戶貧困戶產業扶貧全覆蓋,享受財政補貼23.328萬元,貧困戶人均收入由不足2900元上升到5000元以上,村集體經濟由收入不足5萬元到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近35萬元。
金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個共產黨員的服務宗旨。螺山村從過去的落后村變為現在的先進村,2016年獲得安慶市和宜秀區先進基層黨組織、安慶市先進集體榮譽稱號。(劉惠子 張箭)